category
学习思考
date
Jul 2, 2021
icon
Origin
password
slug
status
Published
summary
tags
type
Post
URL
文章来源说明

转载自:胡和先

 
 
最近,我建立的中文博客圈微信群里掀起了一股笔记软件讨论风。或者说这个话题一直没有断过,不断有人安利新的笔记软件,咨询使用方法,前段时间我在日记里简单写了我对于笔记软件的用途,今天趁此机会聊聊我对于选择笔记软件的看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觉得这是大部分人选择记笔记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脑海中能容纳的东西有限,记笔记就成了我们开发第二个大脑的方式。从最原始的手写笔记,到现在各种笔记软件层出不穷,各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记笔记的理解和使用,但这或许也会让我们陷入选择的困境。可供我们选择的太多太多了,经常会有人问:我应该用哪一款笔记软件。在我看来,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自己合适的笔记软件,即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记笔记。以下皆为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Notion
 
首先,最客观的原因,记忆力有限,需要用别的方式接收和存储我们获得的信息。在我生活和学习的许多方面,都需要记笔记。我看书时有一个习惯:划线精彩的句子、段落,随手写下自己的评论与想法,看完整本之后,偶尔会写写对这本书的感想。在过去,很多时候写完、划线完,这本书就搁置在一旁,很少再去翻阅,甚至时间久了,自己写过什么内容都忘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用 Notion[1] 建立了一个个人书库。Notion 拓展性很强,有想法有能力,就可以把 database 和 block 玩出各种各样的花样。All in one,功能丰富并且强大,正因如此,我也还在学习使用。将每一本看过的书的作者、阅读时间、阅读平台等信息在 Notion 中进行标记,并且将划线的精彩句子段落和感想、评论同步,日后随便点开一本书,能轻松回忆起有关这本书的内容。对于看过的电影,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flomo
 
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主动获取也好,被动获取也罢,我们总会接收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内容,比如我们认同的某个人的观点或理念,或是某篇文章传递的思想,但是这些对我们有用的内容仅仅看过一遍就够了吗?我在使用 flomo[2] 时,参考了其联合创始人少楠的标签法[3],将我从各个平台、渠道获取到的信息,那些我认为应该收藏保存的,在 flomo 上专门用标签 #Resource 管理,它们对我来说就是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的资源,日后在进行整理时,我会根据该信息所属类别进行细化,例如打上 #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写作等标签。通过标签进行分类,检索也十分方便。前几天我在写日记的时候,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不使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想法呢?手机备忘录存在着以下缺点:不支持打标签、不支持引用和双链、云端同步不够友好,存在延迟。而这些缺点恰恰是 flomo 的优点,及时、方便、快捷,我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随时随地往 flomo 记录我的想法,随时可以批注。尽管我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日记里也会记录我的想法和思考,但是我不可能随时带着日记本,记录时不时闪过的想法,flomo 是最适合我的选择。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Obsidian
 
对于 Obsidian[4],它是我接触最晚的一款笔记软件,但目前也已成为我经常使用的笔记软件之一。自从学习了 Markdown 的相关内容之后,才发现 Markdown 简直是天使一般的存在,真的香,目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语法,能够应付日常的长文写作,目前你正在阅读的这篇,就是我在 Obsidian 上用 Markdown 写的。和 Notion 、flomo 最大的不同,它是离线本地记录的,所有的笔记都是以 .md 的格式保存在本地设备,Obsidian 相当于打开了一个装有许多 .md 文件的文件夹。支持双链、标签索引,搜索速度也非常快,并且拥有一个庞大的插件库,使用网友制作的插件,可以将 Obsidian 打造成自己的工作台,拓展性极高。由于我目前在 Obsidian 上最大的需求就是使用 Markdown 写作,所以是将它当做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使用,数据都保存在本地,不需要协同和分享,足够。
notion image
根据上面我写的内容来看,看书、看电影、整理信息、记录想法……这些都是需要用到笔记软件,因为有需求,才有引发行为的动机,才让我选择使用 Notion、flomo、Obsidian。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再根据需求寻找合适的软件,一款笔记软件可能很难满足所有的需求,那就搭配使用,效果更佳,每一款笔记软件都有它自身的定位,就像 flomo 101[5] 上写的:
我们深知做好一件小事就已经很不容易,所以不会试图在功能层面 All in one,如果你对 flomo 有下面的预期,那么可以选择我们推荐的其他产品替代。
  • 不擅长写 文档撰写,推荐石墨文档
  • 不擅长做 文档收藏,推荐印象笔记
  • 不擅长做 TODO,推荐滴答清单
  • 不擅长做 思维导图,推荐 XMind
  • 不擅长做 助记卡片,推荐 Anki
  • 不擅长做 电子表格,推荐 Airtable
第二大脑
有人说,我们需要一个外部的、集成的数字存储库,用于存储你所学的东西,以及它们来自哪里。它是一个存储和检查系统,将知识点打包成离散的数据包,这些离散的数据包可以在未来任意时间点供我们使用,这个储存和检索系统就是第二大脑(Second Brain),一套便捷高效的笔记系统。(把信息交给未来的自己——构建你的第二大脑[6])
在没有记笔记这个习惯前,我在各个平台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记录,例如微信读书上有划线记录和读后感,豆瓣上有观后感,手机备忘录上有日常思考与想法,甚至手里的纸质书上也有我的记录。若不将它们集中整理到一个平台,它们就像海边的贝壳,随着海水翻涌,被冲上岸,越来越多,也捡不完。笔记是拿来用的,光记录下来不使用它们,记了也没意义。从我自己的使用经历来看,笔记软件必须要有良好的检索系统和分类管理,在需要用到自己的笔记时,能第一时间检索到想要的内容。上述三个我在使用的笔记软件,能快速找到我需要的、已记录的内容。
不必说自己记笔记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的第二大脑也只是一个比喻,重点在于你如何处理自己所接收到的知识和信息,包括如何保存、如何管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
我并不是向大家推荐使用 Notion、Obsidian、flomo,而是以一个用户的角度分享我选择笔记软件的想法和方法,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有所收获,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对于 Notion 的使用技巧,我推荐前往 Notion 中文社区负责人 Linmi[7] 的博客,你会有所收获。学习 flomo 的最佳方法是上述提到的 flomo 101 网站。在少数派[8]上,可以了解到包括以上三种软件在内的更多笔记软件的使用经验与教程分享。
最后,分享陈仓颉的一篇文章——《几种笔记软件的使用感受[9]》,介绍了他使用 Notion、Teambition、TiddlyWiki、Obsidian、Trilium 的感受。
References
[1] Notion:
[2] flomo:
[3] 标签法:
[4] Obsidian:
[5] flomo 101:
[6] 把信息交给未来的自己——构建你的第二大脑:
[7] Linmi:
[8] 少数派:
[9] 几种笔记软件的使用感受:
 
 
加锁文章 - 密码123456test

  • Waline
  • Giscus
  • Cusdis
  • Utterance